聚焦2025中关村论坛
改革与创新并举 提升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能力
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 (记者孙博洋)近年来,全球化衰退、保护主义盛行,以及人工智能迅速发展,让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遇到了重大挑战,如何保护前沿领域知识产权、知识产权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成为嘉宾热议的话题。
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上,北京市副市长孙硕在致辞时表示,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、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正重塑全球的经济格局。中关村是中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,是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实践者,我们深刻认识到,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,就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。
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申长雨在发言时表示,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,我们通过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,特别是聚焦破解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,健全知识产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体系,促进实现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。
他介绍道,目前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达到484.6万件,是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,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,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。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《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》中,中国排名提升至第十一位,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。去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61.3万次,同比增长29.9%,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7.6万次,同比增长39.1%。2023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6.87万亿元,占GDP的比重达到13.04%,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。
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在发言时表示,当前数字技术,像人工智能、内容计算、网络安全等占到了全球专利申请量1/3,而去年数字通信超越了计算机技术,成为国际专利申请的领先领域,这种转变正在重塑世界各地经济。
他认为,未来创新成功关键在于软件和硬件结合,也就是技术和内容结合,也是工业数字创新融合。谁做对了这一点,谁就可以成为未来创新生态圈主导力量。
丹麦专利商标局局长苏恩·斯泰普·索伦森在发言中介绍了丹麦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的经验。他表示,丹麦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中小型的企业,我们的国家只有20%的企业拥有知识产权,为了帮助中小企业,丹麦在2021年推出了知识产权行动计划,这个计划包括几个倡议,来支持公司包括尤其是中小企业收获他的创新成果。这些举措包括为中小企业的专利申请流程提供资金支持和专利券、导师计划以及快速的专利授予流程等。
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在发言时表示,专利转化应用为壮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介绍道,到2024年,我国商标有效注册达到了4762万件,可以说知识产权的质量已经从之前的大国向强国逐步快速前进。
他表示,促进中小企业的专利产业化成长是一个重要的工作。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,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,通过深入实施专利产业化,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,组织了超过1.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,指导地方精准匹配各类支持措施600多项,通过科技型创新企业专利产业化实现快速增长高质量增长。
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《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》中显示,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排名第3,比2023年提升了1位。近年来,北京市不断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,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。全市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。2024年,全市专利的授权量达20万件,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现在是159.81件,稳居全国第一。